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一!个新加坡人对中国与新加坡的比较分析5.不关心自己人

发布日期:2025-09-11 23:20点击次数:115

刚走进新加坡樟宜工业园区,扑面而来的咖喱味让人直打喷嚏。

满眼都是包着头巾的印度小哥,耳朵里灌进来的全是叽里呱啦的印地语。

要不是门口那块"新加坡"的牌子还在,真以为一不留神穿越到孟买了。几个本地年轻人蹲在路边抽烟,嘴里骂骂咧咧:"妈的,连食堂大妈都说印度话了,这还让不让人活?"

这事得从2005年说起。那年新加坡和印度签了个叫CECA的协议,说是促进经济合作,实际上就是给印度人开了后门。搞IT的、做金融的、玩电脑的,只要是戴眼镜坐办公室的印度人,统统可以来新加坡抢饭碗。有个在银行干了十年的老会计吐槽:"现在去开会跟逛庙会似的,一屋子印度口音,不知道的还以为孟买证券交易所搬来了。"

中国那边完全是另一幅光景。九十年代那会儿,随便来个会说英语的老外都能当香饽饽。现在可不一样了,连跨国公司的人事部都清一色本地人。有个从新加坡回去的华人朋友诉苦:"十年前回去能当专家,现在回去连当个小组长都没人要。中国人把咱们那套管理方法都学去了,还比你用得溜。"

要说新加坡资本家这算盘打得是真精。雇个本地程序员的钱能雇三个印度工程师,换谁不当这个冤大头?工业园区里管招聘的印度经理说得更直白:"我招老乡怎么了?你们新加坡人工资要得太高,老板天天念叨成本控制。"结果就是本地年轻人要么去送外卖,要么开网约车,办公室里清一色的印度面孔。

最绝的是新加坡人居然不怎么闹腾。有个送餐小哥边等红灯边嘀咕:"李光耀先生说过要忍辱负重嘛。"这话听着跟被洗脑似的。反观中国,别说让外国人当人事总监了,就是财务部多两个老外,底下员工都能把办公室闹翻天。两国对待自家人的态度,简直像护崽的老母鸡和撒手没的哈士奇。

民主选举这事也挺有意思。好些人觉得有投票权就能翻身,可现实是资本家照样玩得风生水起。李氏家族掌控着经济命脉,印度廉价劳动力不过是他们赚钱的棋子。有个在投行工作的老新加坡人苦笑:"每次大选都像看马戏,台上说得天花乱坠,下来该怎样还怎样。"

现在走在乌节路,擦肩而过的十个人里得有六个印度裔。商场里的销售员、写字楼的白领、甚至政府部门的办事员,口音一个比一个咖喱味重。本地年轻人聚在组屋楼下喝闷酒:"再这么下去,怕是连结婚对象都得从印度进口了。"这话虽然夸张,但看着满大街的印度婚庆公司,还真没法反驳。

中国那边倒是把本土保护玩明白了。重要岗位一律不用老外,关键技术严防死守。有个跨国公司的中国主管说得很实在:"自己人的饭碗都端不稳,还装什么国际大善人?"这话糙理不糙。现在连新加坡人都开始琢磨,是不是该学学中国人的硬气。

樟宜机场的广告牌还在循环播放"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宣传片,底下等活的网约车司机们却笑不出来。有个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说得更扎心:"以前觉得新加坡是金窝银窝,现在发现就是个镀金的鸟笼子。"这话在午后燥热的空气里飘着,混着远处工地上印度工人的号子声,显得特别讽刺。

夜深了,滨海湾金沙酒店的灯光秀准时开场。游客们举着手机惊叹不已,没人注意到阴影里蹲着啃面包的外卖小哥。他胸前的工牌上还印着某科技公司的logo,现在只能靠跑腿度日。对面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出璀璨的灯火,隐约能看见印度裔白领们端着咖啡谈笑风生。这场面,怎么看都像现实版的"鸠占鹊巢"。

这篇文章只是供着看的,没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是啥建议或者指导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把它删掉。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