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劳工部甩出8月只新增2.2万个就业岗位时,整个华尔街,鸦雀无声。
这个数字,已经不是难看那么简单了。
它像一记闷拳,砸在每个人心口。
要知道,7月份的数据修正后还有7.9万。
一个月,增量直接崩了七成多。
更吓人的是,往前翻旧账,6月的就业人数,从最初报告的正增长,直接被修正成了负1.3万。
这是2020年以来,美国第一次出现月度就业负增长。
失业率蹿到4.3%,四年新高。
制造业岗位丢了1.2万个。
就连每周平均工时,都掉到了34.2小时。
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老板们在直接裁员前,已经开始让大家少干点活了。
所有冰冷的数据,都指向一个结论:
美国就业这台发动机,快熄火了。
好日子到头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急刹车”,把经济的底子都给掀了。
以前还能撑场面的医疗保健行业,这次新增的岗位,几乎被政府和能源部门的裁员给一口吞掉。
私营部门5.4万的增幅,也远不如市场的悲观预期。
就像分析师说的那样,这根本不是某个行业的周期性问题了。
“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裁人”。
每周34.2小时的工时,是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
这通常意味着,裁员的大刀,已经悬在半空了。
企业正在用缩减工时,来应对没人下单的窘境。
鲍威尔别无选择
面对这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美联储的工具箱里,似乎只剩下一个选项:降息。
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赌9月降息的概率,一度冲到96%。
甚至有将近12%的疯子,在赌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
9月1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开门见山:
“经济活动,正在放缓。”
话音刚落,年内首次降息25个基点的消息,官宣。
但真正让市场发毛的,是藏在决定背后,那股深深的焦虑。
会后公布的利率点阵图,画出了一条“更陡峭的降息路径”。
委员们预计,今年和明年的降息幅度,会比原先想的更大、更快。
翻译过来就是:后面还得降,而且会降得更猛。
这根本不是一次“稳增长”的常规操作,更像是一次被逼到墙角的政策急转弯。
要知道,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只有1.5%,通胀却还粘在2.9%的高位。
按理说,央行应该咬紧牙关。
但现在,就业市场显然已经扛不住了。
华尔街吵翻了天
在通胀和就业的天平上,美联储最终偏向了后者。
这个选择,直接让华尔街吵成了一锅粥。
以美国银行为首的“鸽派”,大喊“保险式降息”。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现在降一点,就像买个保险,能避免经济硬着陆。
报告里写得更直白:“失业率短期内跳升0.3个百分点,经济衰退的概率就高达65%,美联储必须提前动手。”
但荷兰国际集团,则发出了1970年代“滞胀”的恐怖警告。
首席经济学家措辞严厉:现在时薪增速还高达4.3%,降息就像“给高烧的病人喂糖浆”。
短期是舒服了,长期可能酿成工资和物价螺旋上涨的苦果。
摩根士丹利则和稀泥,搞了个“阶梯式响应”:
9月先降25个点看看,10月数据出来再说。
这种分歧恰恰说明,美联储正走在钢丝上,两边都是悬崖。
降息不是万能药
市场并没有因为降息而狂欢。
美元指数应声下跌,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跳水,黄金期货则冲破了2100美元大关。
这些波动背后,是大家对所谓“美国例外论”的彻底失望。
所有人都看清了,这次降息,不是因为经济太好,而是因为基本面实在太烂。
更何况,货币政策只能止痛,治不了病。
劳动生产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掉到了11%。
这些根子上的结构性问题,靠降几次息,根本解决不了。
就像有人打的比方:“我们正试图用利率这个扳手,去修复一个需要动大手术的伤口。”
当赛道本身都塌了,车手技术再好,也得翻车。
结语
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我们不考虑政治,独立性是我们的文化基因。”
然而,当一件事需要被反复强调时,恰恰说明它正在被严重质疑。
美联储这次降息,是被动的,也是无奈的。
经济、通胀、就业,三张大网,从不同方向撕扯着这家全球最重要的央行。
这一轮宽松周期,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拉响的警报。
它提醒着所有人:美国经济正在告别强劲复苏,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新常态”。
市场必须学会适应,宽松不代表繁荣,降息更不等于救赎。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
中国女篮2025亚洲杯12人名单如下: 后卫:杨力维、王思雨、李缘、杨舒予 前锋...
中华泰山网讯连续的降雨过后,泰山展现出别样的迷人景致。夏雨初霁,山间云雾如轻纱漫...
奇了个怪了,黄翠云跟她娘家根本没啥摩擦,反倒每次打电话都是在那儿念叨着想家。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