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国防空迷局再现,中东峰会聚焦海湾安全新路线

发布日期:2025-10-09 05:43点击次数:118

在多哈与利雅得之间,雷达屏幕与会场灯光交替照亮着同一份焦虑:谁来为这片海湾提供真正的安全?过去十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几次易手。人们曾把目光投向美国的基地与爱国者导弹,也曾寄望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以峰会宣示共同意志。如今,技术的失效感、话语的无力感与地缘政治的再平衡同时到来,中东国家重新衡量“靠谁、靠什么”的时刻,似乎已经到了。

不信任的起点不是某一次枪响,而是一连串“没响的枪”

2019年9月,沙特阿美阿卜盖格与胡赖斯两处关键石油设施遭定点打击,全球油价短线飙升。那是一次像针刺一样的袭击,扎破了“美国防空护身符坚不可摧”的集体幻觉。此后几年,无论是也门方向的无人机与巡飞弹,还是红海水域的航运安全,中东国家越来越直观地感受到:复杂、分布式、低成本的威胁面前,再昂贵的单体系统也可能显得笨重。

这种心理落差解释了为什么海湾国家一边继续扩充爱国者与萨德,一边又在寻找新的组合:更密织的预警网络、更灵活的反无人机手段,以及与邻国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人们甚至把坊间流传的一些惊悚叙事当成了心态的投射——网传“某日以色列空袭多哈、数套防空系统未能拦截”的说法,就折射了这种不安全感的蔓延。迄今为止,权威公开资料并未证实这类说法,但它能迅速发酵,本身说明了信任的土壤已经松动。

峰会的灯光很亮,制度的门槛更硬

当区域紧张情绪爬升,领导人的集体合影总比成果文件更先被媒体呈现。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近年多次以紧急峰会凝聚立场,针对加沙局势的表达尤其强烈。会场上,不同阵营的国家在措辞上罕见趋同:谴责以色列、对加沙平民处境表示关切、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这种罕见的一致性,固然具有重要的政治信号,但它与“改变局面”的距离,还隔着联合国制度的铁律与大国博弈的现实。

这里有一条常常被忽略的程序小知识:一个联合国成员要被开除或暂停权利,并非大会议场上举手表态即可。根据《联合国宪章》,开除须安理会推荐、联大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暂停成员权利亦需安理会建议。以五常否决权的存在,以及美国在以色列相关议题上的一贯立场,这类提案在程序上几乎不可能跨越门槛。因此,当一些国家提出要在联合国层面采取极端措施时,更多是一种政治宣示,表明愤怒与立场,而非对推进路径的现实选择。

对比之下,海合会的另一个会场上,讨论则更加技术性:共同防空、信息共享、兵棋推演与指挥链整合。这些议题冷冰冰、不出“金句”,却是真正能改变安全结构的钥匙。

半岛之盾:从历史镜像到下一次集结

要把“共同防御”从纸面谈判推进到实战可用,海合会并非从零到一。1984年成立的“半岛之盾”联合部队就是前例。它的鼎鼎大名并非来自炫目的演习,而是2011年巴林危机时的跨境部署——在政治社会高度敏感的节点,成员国以集体名义出手,维护秩序。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那次行动,它证明了一个事实:海湾国家在存亡攸关时刻,具备启动联合作战能力的政治意愿。

此后十余年,“半岛之盾”经历规模与结构的多轮调整,努力从“临时集合”转向“常设能力”,但瓶颈始终存在:装备来源不一、数据链标准不统一、指挥权属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平衡如拉锯。今天,当红海航运安全、无人机群与巡飞弹的复合威胁同时出现,“半岛之盾”被赋予了新使命——把“强者自救”的本能,转化为“众人拾柴”的体系。

美国的承诺、美国的条件

把防务安全外包给一个全球霸权,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冷战后,美国在海湾驻军并架设防务网络的也附带了价值观与政策条件——从对某些武器类别的长期限售,到对地区政策的公开期待。对于资源充盈、诉求明确的海湾国家来说,这样的“套餐”并不总是合胃口。

更现实的是,美国对以色列的长期安全承诺与华盛顿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纪录,使海湾国家在巴以议题上很难指望“美国来调停并即时纠偏”。美国国内跨党派政治人物多次强调美以关系的“岩石一般坚固”,这意味着每当加沙战火延烧,期待华盛顿在短时窗口内大幅改变对以策略并不切实。峰会会场上的“不信任”,因此并非情绪化表态,而是长期经验的沉淀。

但话要说回去,海湾国家的武库与军校,几十年深度嫁接于美国体系:从F-15、F-16、F-35到萨德与爱国者,从C4ISR到飞行教范。想要“去美国化”不是拔插头那么简单。训练周期、备件链条、维护合同、软件授权,每一个环节都意味着现实成本。“多元化而非割裂”成为多数国家更可行的过渡路径。

向东方看:不只是一笔笔军购

如果把武器看成一种政治语言,那么沙特与阿联酋的“东方表达”并不突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沙特就从中国引进了“东风-3”弹道导弹,尽管低调多年,2014年阅兵亮相仍然引发全球关注。进入无人机时代,阿联酋、沙特等国先后引进中国产察打一体无人机,既因为性能价格比、交付速度,也因为在某些敏感时期“无附加政治条件”。

这种“不附条件”的印象并非空穴来风。与美国军售常伴随的政策附带不同,中国对外军贸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更强调商业与技术合作本身。对买方而言,这意味着在某些类别武器上更大的可得性与更灵活的谈判空间。海湾国家也在主动推动本土化——从与中国企业的联合生产,到建设无人机与导弹的本土研发能力,技术转移成为谈判的关键词。

需要强调的是,东方并不等于中国一家。土耳其的无人机、韩国的防空与炮兵系统、欧洲的战机与防空(如法国“阵风”、意法共同的SAMP/T),都是海湾国家多元化组合的重要来源。对供应方而言,海湾不仅是市场,更是试验场;对需求方而言,越是多源头,越要下苦功在“互操作”上补课。

从外交到秩序:北京的另一种价值

安全不止是武器的事。2023年春,中国在北京促成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三方发表联合声明。那一刻,许多长期观察中东的人突然意识到:原本彼此对立的两极,可以在第三方斡旋下恢复通道,地缘政治的“卡点”并非不可移动。再往前推,早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已形成多份“北京宣言”与行动计划,强调相互尊重、发展优先与多边主义。这种强调秩序与发展的话语,与海湾国家希望的“长期可预测性”相吻合。

在加沙战火未息、航运风险仍存的背景下,中国在中东的角色未必是安全承包商,却越来越像“秩序协调者”和“发展平台提供者”。对海湾国家而言,安全的另一维度是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数字化治理——这些议题上,中国的合作供给能力构成了“另一个护身符”。

卡塔尔的两难:基地与斡旋的同一屋檐

与邻国相比,卡塔尔的处境更具张力。多哈既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海外空军基地之一的所在地,也是加沙问题上重要的沟通渠道——哈马斯政治层面的对话接口一直在多哈。这样的“双重身份”让卡塔尔在地区峰会上既能发出强硬措辞,也必须承担现实沟通的责任。

外界对卡塔尔的不少争论,来自于对这种“边缘竞争”的误解:当它被问责“为何不更强硬”,同时也被呼吁“继续沟通”。事实上,恰恰是这种不被单一阵营完全捆绑的空间,使其在危机管理中常常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对卡塔尔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表态上“最响亮”,而是在走廊里“能办成事”。

走出“美国依赖”,但不走向“战略真空”

许多人问:如果连美国武器都不再是“唯一选项”,海湾国家要靠谁?从现实更可能的图景是“靠自己为主、靠多方为辅”——用区域一体化构筑底座,用多源军购填充能力,用外交多边化拓展回旋余地。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它需要成员国在敏感问题上让渡有限主权、建立常设的联合指挥结构;需要在软硬件上投入巨额预算,打通信息孤岛;需要学会在大国之间保持灵活,而不是从一种依赖滑向另一种依赖。它也需要社会与政治层面为“长周期安全建设”提供耐心——因为看得见的战机和导弹,更容易收获掌声;看不见的协议、标准与人才培养,常常被忽视。

故事仍在展开。对海湾国家而言,下一次按下“确认键”的,也许不是一次轰鸣的拦截,而是一套悄然生效的共享雷达网络;不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峰会声明,而是一份被严格执行的联合采购标准。等到那一天,外界才会发现:安全的重心,已经悄悄从外包转向内生。那时再回头看今日的争论,会理解它们的意义——它们迫使一个地区学会从愤怒走向建设,从单一选择走向多元路径。

文献来源:

- 联合国宪章(1945),关于成员资格、暂停与开除的程序条款

- Saudi Arabia Oil Attacks: Drone Strikes Halt Half of Saudi Oil Output, The New York Times, 2019-09-14

- GCC Official Portal and Publications, Description and history of the Peninsula Shield Force

- Saudi Arabia Showcases Chinese DF-3 Ballistic Missiles, Jane’s Defence Weekly, 2014

- China-brokered Saudi-Iran Rapprochement Joint Statement, 新华社,2023-03-10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ouncements on THAAD and Patriot sales to Gulf states (2012–2022)

- 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 Middle East import patterns and suppliers diversification (2010–2024)

- Qatar and Mediation in Gaza: Role and Challenges, Al Jazeera Centre for Studies, 2023

- UAE signs contract for 80 Rafale F4 fighters, French Ministry of Armed Forces, 2021-12-03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