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明尼苏达,血洗教堂,枪手自杀,死的全是学生,这事搁2025年了还在美国上演,不觉得魔幻么
凌晨刚过,圣母领报天主教堂外头还飘着雾气,罗宾·韦斯特曼已经开始动手,8点半,正是学生们刚上一周课的头一天,没警告,直接开枪
两名孩子当场没救回来,8岁和10岁,教堂里乱成锅粥,14个小孩、3个成年人全都带伤下场,警员赶到的时候,韦斯特曼自己扣了扳机
枪手不是临时起意,现场查出来的装备齐全——步枪、霰弹枪、手枪,买的都合法,连弹药都用银色墨水标记过,细节吓人一跳
更离谱的是,他还把门用木板堵死,瞄准彩色玻璃后开枪,完全是有备而来,案发前还在社交媒体发宣言,这种自爆式行动,到底在想啥
法庭文件爆了个料,韦斯特曼其实2019年改名,公开自认女性身份,警察却一直用“他”称呼,身份标签和社会矛盾糅在一起,怎么看都不简单
他爸家离教堂就一英里,案发后直接被查封,母亲当记者面崩溃,哭着说自己也不确定是不是亲生子女干的,家庭背景一查就是美国中产切片
社交媒体上,韦斯特曼留了一堆诡异的视频和手写笔记,内容一半不是英文,反复写着“杀人犯”“疯子”,还留了“结束了,我真的很抱歉”,画了个心
更炸裂的是枪支上的涂鸦,除了“吻我”这种挑衅,还直接把2018年匹兹堡犹太教堂枪击、2024年威斯康星丰盛生命基督教学校案的凶手名字都刻上了
你要问作案动机,警方到现在还不敢下结论,但社交网络上他痴迷大规模杀人犯、极右极端思想的证据,已经堆成山
说白了,这不是纯粹个人情绪崩溃,暴力背后暗戳戳映射着美国社会撕裂、极化、身份焦虑,枪支合法、精神健康、社会标签这些老问题全都混到一起
你看美国2010年代到2025年,类似案件年年有,频次还越来越高,光2024-2025一年,校园枪击案比新冠疫情头两年还多,为什么底层逻辑一直没变
明面上,政客每次出事都要站出来表态,拜登团队喊控枪,共和党死守“第二修正案”,两党互相甩锅,结果是每次风头一过,一切照旧
产业链背后更扎心,美国枪械产业市值2025年冲到1500亿美元,靠的就是各种消费刚需、政策保护,NRA(全国步枪协会)年年砸钱游说,谁敢真动枪支法
再看教育和医疗这两块,校方安保预算年年涨,校门口装铁丝网、警察巡逻,实质上对极端案件几乎不起作用,精神健康资源根本供不上,青少年抑郁率创纪录
媒体层面,社交平台算法推高极端内容,类似韦斯特曼这样的人,隔着屏幕能找到同温层,宣泄也好、策划也罢,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是什么?最直接的,社区信任跌到底,学校安检像机场,家长送孩子上学都要提心吊胆,甚至有家长自己带枪接送,社会氛围高度紧张
资本市场反应也实锤,2025年上半年,美国枪支制造商股价每遇校园枪击案就涨,投资人赌的就是“枪击越多,销量越高”,这逻辑让人窒息
更深一层,美国极端主义组织趁机扩散,网络空间煽动暴力、仇恨,主流社会根本防不住,FBI年初报告:极右翼暴力威胁指数创新高,涉案人员平均年龄还在下降
再讲讲国际影响,类似事件每次都会被外媒放大,欧洲、亚洲国家直接拿美国校园安全当反面教材,甚至有国家官方发旅游警告,留学生家长都在观望
美国政府怎么撑腰?控枪立法年年搁浅,主要靠“临时禁令”、心理健康拨款、校园安保加码,治标不治本,民主党推“联邦红旗法案”,共和党则加剧司法博弈
现实是,2025年全美登记在册的民用枪支超过4亿支,远超总人口,想收回一半都不现实,NRA每年政治献金两亿美元,政客们嘴上喊控枪,实际都不敢真翻脸
更尴尬的是,社会分化越大,极端主义越有市场,底层群体焦虑失业、身份认同危机,极端内容在网络上越发流行,枪击案就成了极化社会的“定时炸弹”
这次明尼苏达教堂案,媒体焦点很快就绕到枪手性别、家庭背景、极端思想,大家都在问:是父母教育失职,还是整个社会病了
但现实是,产业链、制度、社交网络、身份政治,几乎没有哪个环节能全身而退,大家都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结果只要系统不变,悲剧可能随时重演
美国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法治,有人说是自治,但只要极端主义和枪支泛滥共存,法治和安全就永远在拉锯
再看2025年,全球产业链博弈、中美科技脱钩、经济压力都在往下传导,社会焦虑被不断放大,极端事件更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场枪击案最后留下的,不只是教堂废墟和家属痛哭,更像一面镜子,照出美国社会撕裂、产业利益与极端思想的死循环
美国还能靠什么走出这个怪圈?这事儿,难不难破局,真不是靠几句“祈祷”就能解决的
扫码10元看老虎,钱却进了私人腰包?这并非虚构剧情,而是河南平顶山河滨公园动物园...
意甲豪门国际米兰,毫无疑问已经陷入一场动荡中。自从欧冠决赛后,前任主帅小因扎吉离...
这人间山河浩荡,我们不过是匆匆行客。 看过的云会散,走过的桥会旧,连最深的脚印,...
为什么那些在国际赛场上叱咤风云的中国球员,一到NBA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个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