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玉是谁?从山西崽到山东革命大佬
黎玉,也称作李兴唐,于1906年5月在山西省崞县(今山西原平附近)出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通,然而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
在新时代文化的感召下,他于1926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成为党员之后,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而是积极投身实践,以出色的组织才能开展各项工作。
1936年,中央认识到他的才干,派遣他前往山东。当时山东的中共组织遭到敌人严重打击,变得支离破碎,省委几乎无法运作,地下党员四处躲藏,局势十分艰难。
黎玉抵达山东之后,立刻着手重建山东省委,并担任了省委书记这一职务。这项任务相当艰巨,他刚上任就遭遇了诸多阻碍:负责印刷的机构被捣毁,主管组织的部长被捕,接连经历挫败。
他强忍着压力,迅速在鲁西北、鲁东、鲁北地区分别组建了几个特委,同时吸纳了数百名新党员,使山东的革命事业再度焕发生机。
全面抗战兴起之际,黎玉引领山东省委响应中央指示,着手发动武装斗争。他于徂徕山组建武装力量,创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并担任该部政治委员职务。
这个集体后续成长迅速,1938年12月经过整合组建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他持续担任政治委员职务。
山东纵队人数由两万多人激增至五万多人,不仅自身实力增强,还为新四军及八路军115师提供了大量兵员补充。1942年,该纵队改组为山东军区,黎玉仍担任政治委员职务。
抗战成功之后,他的声望达到新的高度,出任山东省行政首长,并且担任华东区域委员会第二号人物,参与陈毅主持的津浦铁路防御作战,单次战役就歼灭了国民党军队将近三万人。
那个时期的黎玉,声望极高,地位能与罗荣桓这样的高级将领相提并论,是山东革命区域内最为重要的支柱之一。
二、罗荣桓什么地位?黎玉凭啥跟他比?
罗荣桓位列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中,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政治领导职务,在解放战争时期负责指挥山东地区的武装力量,之后还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负责人,同时兼顾政治与军事事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他在山东省的根基非常牢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山东解放区的重要精神领袖之一。
黎玉这个人怎么样?他虽然没有罗荣桓那样响亮的全国名气,但在山东境内,他的功劳和身份非常突出。
他亲自组建了山东纵队,这支队伍从最初的小型游击队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正规编制的大军区,人员数量实现了成倍增加,最终使山东地区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关键战略区域。
他在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和华东局副书记期间,掌握着军政实权,与罗荣桓一样,都是山东革命的重要领导者。
此外,他与罗荣桓曾协同工作,115师和山东纵队时常联合行动,他们可称得上是共同战斗的伙伴。因此,那个时期的黎玉,身份与罗荣桓相比确实不相上下。
三、土改风波:黎玉栽了个大跟头
黎玉的遭遇发生转变,是在1946年至1949年那几年,关键在于土地政策的变动。
1946年5月,中央颁布了《五四指示》,提出将减租减息政策转变为没收地主的田地,并分配给农民使用。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调整,使得土地改革运动迅速变得更加激烈。
黎玉担任华东局副书记期间,主管山东及华东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并起草了《九一指示》,旨在快速推进此项改革,他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然而中央随后又下达了“平分土地”的指令,要求将地主占有的土地彻底进行重新分配。
黎玉这边,认为《五四指示》的精神还可以,因为她没有迅速适应新政策,所以她和中央的步伐不一致了。
1947年春季,华东地区的最高负责人饶漱石出面,完全无视客观情况,直指黎玉痛斥,声称他的土地改革措施属于“为富农服务”,并且将他冠以“形成帮派”、“搞小团体”的严重标签。
1948年12月,华东局召开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将黎玉的过错归纳为三点,分别是“地方观念过重”、“派系思想严重”、“执行富农政策不当”。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另行制定了一份关于“黎玉事件”的文件,将那些过失确认下来。因此,黎玉的仕途就此终结,从山东的要员沦为遭受质疑的官员。
四、职务滑铁卢:从大佬到边缘人
遭受了这次严厉的斥责,黎玉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他被调离山东地区,跟随华东局前往上海,在那里担任市委秘书长的职务。
到了1952年春季,他已无法继续担任秘书长职务,被调任为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这个职位仅负责管理工资,属于科级干部,使他完全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1953年,他被派往首都,先后担任过经济委员会劳工薪酬教导负责人、财政事务负责人,之后又出任过机械制造首席助手、农业机械核心副部长。
这些职位表面看似乎挺重要,实际上都是辅助性的职务,权力有限,远不如他过去时的辉煌时期。
在农业机械部,他跟随部长陈正人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例如建立农机厂、创办修配厂,为农业机械化贡献了力量,然而,这些成就与他在山东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时期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1978年以后,他不再担任主要职务,转而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农业机械部的参谋,这个职位基本上是象征性的身份,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
他晚年也没有停下脚步,致力于搜集党的历史文献,并且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自述,以此作为自己革命经历的纪念。
1986年3月,山东省委最终重新审核了1948年的案件,为他恢复了政治声誉,同时也承认当年的批判有些过分。但是,他那时已经80岁高龄,5月30日便在北京逝世了。
五、为啥会这样?原因拆解一下
黎玉在土地改革方面的态度,与中央后续推行的“平均分配田地”措施相悖,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那个时期上级追求的是全面变革,黎玉却未能顺应步伐,遭到冠以“中农方针”的标签。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官场前程因此受阻。
1947年时,华东局的饶漱石与陈毅、黎玉彼此间关系很僵。饶漱石针对黎玉的土地改革问题不断进行攻击,发动批判运动打击报复,借此既惩治了黎玉,也借此机会削减了陈毅在山东的掌控力。
黎玉这个人做事非常投入,不过也很固执。他坚持按照《五四指示》来行动,没有迅速转变想法。这种特质在革命斗争中是长处,可以承受压力,但在和平年代难以适应政策的调整,很容易因此受损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迫切需要的是从事经济建设的干部,黎玉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但在经济管理和组织协调方面并非其所长。再加上他存在政治问题,因此他被逐渐排挤出去,这种情况是符合逻辑的。
总结
说实话,黎玉一生坎坷。在革命战争期间,他历经艰险,山东根据地的后来发展规模,他贡献巨大。
他建国之后因政见不合遭到贬黜,晚年才得以昭雪,实在令人感叹。然而,他并未完全沦落,不论身处何种职位都勤恳工作,从未对上级有所怨言,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敬佩。
黎玉的境遇不如罗荣桓,相比之下他的机遇稍逊一筹。罗荣桓在山东拥有更为深厚的势力基础,与中央的联系更为紧密,政策执行上也没有出现失误,因此他得以持续获得晋升。
黎玉遭遇了土地改革时期的动荡,未能及时作出应对,因此遭受了沉重打击。然而,革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黎玉的过失本质上属于工作上的偏差,并非根本性的背叛,晚年得以平反,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
扫码10元看老虎,钱却进了私人腰包?这并非虚构剧情,而是河南平顶山河滨公园动物园...
意甲豪门国际米兰,毫无疑问已经陷入一场动荡中。自从欧冠决赛后,前任主帅小因扎吉离...
这人间山河浩荡,我们不过是匆匆行客。 看过的云会散,走过的桥会旧,连最深的脚印,...
为什么那些在国际赛场上叱咤风云的中国球员,一到NBA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个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