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的水,年年岁岁看似温顺,夜里却悄悄搬动沙砾,把河心的滩涂往下游推,又一点点啃噬着岸线。丹东人对这种“暗流”有切肤之痛:2022年港口航道变窄,吞吐量下滑了15%,不少货船只好绕去大连,物流成本一下子高出三成。到了2023年,沿江三十个村子因土地被水夺走,只能整体搬迁。民意里有焦急——不只是经济吃紧,更关乎地域尊严与家园所在。问题被摆上台面:一条在1962年就被条约钉牢的界河,是否要因为自然变动而重谈旧账?
河流的手,条约的尺
半个多世纪前的《中朝边界条约》,出发点是让东北边防不再成为牵挂。冷战里,稳定一条界河就像在寒风中点亮门前的灯。条约之后,1964年的《中朝边界议定书》补充了不少技术细节,却留下了一个关键空白:如果河道日后变化,边界线要不要随之调整?这一点没有写死,埋下了今天“规则静止、地理流动”的矛盾。
河水不会读条文。自明代以来,鸭绿江下游的河面,由当年的约三公里,扩展到如今的八公里左右。泥沙裹挟着土壤向下堆叠,岛屿越淤越大,岸滩却不断后退。1972到1975年的一次联合勘界,足可见这股自然之力的强横——统计一来,中国一侧登记在册的岛屿数量,竟较以往减少了七成。这并非哪个人动的手脚,而是河道形态重组后,“岛”与“滩”的分类随之变化,许多昔日点点星罗的小岛,在大水年成里被连成了片。
更早时候的边界处理,还涉及另一个焦点——长白山天池的归属。朝鲜一方曾主张天池全归己有,最后达成的折中是按近似五五开再微调的方式划分,具体比例分为54.5%与45.5%。界河上的岛屿则按“谁祖上耕过地”来认同归属,205个岛屿逐个核定,像薪岛、绸缎岛这类因为日占时期朝鲜人耕作而被划归朝方的案例,并不少见。以当时的现实条件这样的归属逻辑既讲历史连续,也尽量尊重民众生活。但当泥沙在几十年里把河心地貌改得面目全非,先前“谁种、谁住”的证据就容易模糊。
动态地理与静态法理的摩擦
国际法并不对河流变化视而不见。界河划界通行有两种技术基准:一是河中线,二是“主航道深槽线”(即所谓的“主航道线”或“河槽线”)。如果条约写明“以主航道为界”,随着河床缓慢迁移,边界也常常跟着“顺流而动”;若条约把边界坐标钉死在地图上,则更偏向“静态边界”。鸭绿江的做法接近后者,但1964年的议定书并未给出遇到河道变迁时的自动调整机制,结果就像把一把硬尺按在一条会呼吸的水体上。
裁判实践也有可资参照之处。2014年,尼加拉瓜与哥伦比亚因海域划界诉至国际法院,法庭明确承认自然变迁可构成重新谈判的理由。非洲内陆的尼日尔与乍得,亦因乍得湖萎缩,重新校正了边界线段。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法律的权威不在于不变,而在于能否以规则、程序吸纳变化。正因如此,中国外交部门在2023年的公开表述里,一方面强调条约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提出要共同维护边界稳定——这不是对边界线轻易起笔,而是给“可以谈、也要稳”的工作路径留下一丝余地。
谁在受益,谁在付出
不同岸线下,是不同的利害表。朝鲜一侧从这轮泥沙成陆中得到了看得见的收益:一些原本不起眼的小岛,摇身一变成为经济特区的载体。薪岛郡对外公布吸引了12亿美元外资,还与中国展开港口合作。土地一旦长成尺度,就能承载更多政策与资本,于是“地理红利”也变成谈判桌上的筹码。
中国这一侧,则正与港航现实作艰难拉扯。丹东港的紧缩让东北腹地外贸节奏被迫降速,一条长长的供应链上,运输、仓储、外贸企业齐齐承压。更近身的,是被迫搬家的村民们。对他们来说,界河是否重谈或许太远,但“今年地又被吃了一块”格外真切。地方政府一边做补偿安置,一边盯着航道图,盼着疏浚早日缓解瓶颈。
安全与情感的双重压力
东北边境并非只有地理与经济。抗美援朝的记忆仍在,丹东境内分布着138座烈士陵园,这是一条触动不得的情感底线。民意对领土的敏感可从网络民调窥见:2023年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68%的参与者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让步。情绪背后,是对“血脉与疆界”的朴素守望。
但现实的盘面更大。中朝之间并非只有鸭绿江,罗先特区今天已是东北外贸的重要出海口,2024年双边边境贸易额突破了50亿美元,说明两国在经贸层面并非对立。区域能源通道的布局也牵动着北方安全链条,一旦边境摩擦加剧,能源与物流的稳定首当其冲。这种“情感与国计”的双重叠压,使任何举措都需要更细致的拿捏。
谈,还是不谈
要不要把旧账翻出来,答案从来不只取决于一方。朝鲜历来擅长“进退有据”的博弈术:当对半岛局势的稳定诉求增大时,它更可能把边界议题当作权衡砝码。若谈判桌上彼此难以就原则与方法形成共识,朝方不排除提升“实际控制”的宣示力度,由此对中国渔业、航道和边防造成压力。外部环境也不平静,美日与韩国的地区布局在升温,一旦把中朝之间的技术性争议炒成政治议题,局面会更为复杂。
因此,谈判不应被理解为单一路径。更稳妥的办法,是在“谈或不谈”之外预先布局多条支线,先把易达成的、技术性的工事做好,把急需的经济血脉打通,再在有利的节奏里推进更高层次的磋商。
先手的技术解与合作棋
技术手段是眼前可动用的第一把钥匙。鸭绿江西水道的疏浚工程已经在2024年列入预算,投入约二十亿元人民币,目标是尽快恢复丹东港的通航能力。河工从来讲究“顺水而为”,通过整治支汊、清障深槽、构筑导流墩,可以把主航道的水能“牵回”更利民的一侧,至少先稳住港航这口饭。
合作层面的想象空间也不少。中哈在1998年曾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化解边界分歧,留下了“先合法理框架、再清单化微调”的程序经验。放在鸭绿江,未尝不能设想“以岛换港”的功能等价,或在河心岛屿上探索共管开发、利益分成的方案;先把收益做大,再在收益里分账,常常比先定一条线更具可操作性。更广的区域内,中国与俄朝正推动图们江的区域开发,把“边界对线”转化为“边界对接”,也能弱化零和心态,为“河海联动”的通道建设积累合作默契。
对照与借鉴
回看别的边境,大国的稳与变并不矛盾。中印在1962年冲突之后,通过管控分歧、设立多层次会晤与边境事务谈判机制,维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设防更设线、设线更设规则”的经验值得借鉴。界河治理上,“河床侵蚀属突变(所谓‘暴涨暴落’)与河岸淤积属渐变”的法理区分,历来被国际判例采纳。把这些常识转为双边可执行的条款与图件,需要时间,也需要彼此对现实的同理。
再把目光转回鸭绿江,河床变宽、岛屿增大是既成事实,前述205个岛屿的归属一度以耕作历史为据,如今可考虑引入“生态修复与人居保障”的新维度。在中国岸线受侵蚀最严重的河段设立联合巡护与应急修复机制,边界不动、治理同做;在航运要道上设共同的航标与应急救援体系,确保船只安全优先于争执。正如兵书所言,“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对界河的管理同样需要在原则不变中运用机谋。
法理与政治并行
有了国际法院的先例支撑,自然变迁可以成为重新磋商的起点,但不是唯一选项。中国方面已经用官方话语强调条约的约束力,同时释放“共同维护边界稳定”的信号,这为“技术先行、法理随后、政治兜底”的路径提供了空间。朝鲜方面通过薪岛郡等平台吸纳投资、发展港产合作,说明它也希望把地理增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在双方经贸数据已经上行、2024年边贸额突破五十亿美元的背景下,若能把边界议题嵌入更大的互利框架,谈判的风险会被收益对冲掉一部分。
情感层面,同样要被认真对待。烈士陵园的静默、民间对领土的敏感,决定了任何措辞与动作都需谨慎。可以把“边界安全教育”和“界河科普”并行推进,让公众理解条约、理解国际实践,理解“维护底线”与“灵活应对”并不矛盾。情绪被尊重,社会对复杂博弈的耐心才有可能增长。
通往未来的水路
鸭绿江还在往东流,河心的泥沙还在寻求新的平衡。边界问题的实质,是一场“地理变了、规则待变”的拉扯。谈判不是示弱,沉默也未必稳妥。把航道疏浚好,是为东北产业链续气;把联合治理的架子搭好,是为长久之计蓄力;在法理上预设“自然变迁条款”,则是给下一次洪水留下制度化的缓冲。
这条界河,曾经见证血缘般的互助,也正在承载更现实的利益计算。只要守住原则线,也敢于在技术与制度上创新,鸭绿江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注脚。到那时,我们守住的不只是几块滩涂,更是战略主动与民族体面,也是在流变世界里学会与水对话的能力。
扫码10元看老虎,钱却进了私人腰包?这并非虚构剧情,而是河南平顶山河滨公园动物园...
这人间山河浩荡,我们不过是匆匆行客。 看过的云会散,走过的桥会旧,连最深的脚印,...
意甲豪门国际米兰,毫无疑问已经陷入一场动荡中。自从欧冠决赛后,前任主帅小因扎吉离...
为什么那些在国际赛场上叱咤风云的中国球员,一到NBA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个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