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攀枝花早晨街头对比,出租车订单稳,网约车司机压力大

发布日期:2025-10-10 08:18点击次数:138

凌晨五点的攀枝花,街头的空气里还带着矿区特有的尘土味,天刚破晓。铁皮网约车的发动机发出低沉的喘息,司机手里攥着手机,看着屏幕上静止不动的订单提示,像是在等待谁给他发一个拯救的信号。而十五米外的蓝白出租车,司机已经收回了微信,打了个哈欠,准备迎来第一单。两种车,两种命运,停在同一个清晨。

如果让你选,是想坐在出租车里,等着每小时必然跳出的订单,还是在网约车里,刷着屏幕,一边怀念盛世神话一边数着一天只够三顿盒饭的钱?攀枝花的新报告,如果能让“打工人”多一秒犹豫,大概也是份仁慈的数据。

回到报告干货:全市网约车1179辆,增长了快三分之一,看上去一派繁荣。可被刷下线的网约车也有52辆,算不上壮烈,但也不算乐观。与之对比,巡游出租车1539辆,数量上稳稳超过网约车。注册在册的网约车司机3175人,本地人口不到一百万,简单一除,不至于“大爷停车喊你拼单”,但离“僧多粥少”也就差一丢丢。

具体到订单,巡游车单车日均65单,营收760元上下;而网约车日均订单9.9单,营收160元左右。63.25%网约车一天拉不到10单,还有22.59%也被卡在10~20单的泥潭里打转,只有14%的幸存者能超过21单。至于剩下那些早出晚归,勉强冲上二十单的司机,时常体会到什么叫“疲于奔命而钱包依然单薄”。

有趣的是,出租车的日子反倒比网约车好过,这在全国的确算“异类”——想想北上广那些午夜时分的嗓音:“滴滴司机还卷什么?”其实是一种时代错位的窃喜。

如果单凭数字推测,网约车这个通道已经被堵塞了大半。“高收入”的传说,是几年前顺风车刚开进西部的故事。此刻,攀枝花八成网约车司机在亏本或近乎亏本的线上挣扎。至于剩下那“14.16%”,在市场经济的进化规则里,也许只是接单猛人、地头蛇或者是挂号三家的“极客”,他们见证繁荣,也见证收割。

但问题不会止步于谁更惨。我们得问一声:网约车到底输在了哪里?攀枝花的出租车凭什么挺住了?

先看供需。城市人口总量有限,日均出行需求也没有北上广那种动辄上百万的基数。当供给(车)大幅激增,需求端却没有明显上涨,一个最直白的后果就是“人等单”取代了“单等人”。本地经济形态相对单一,就业观念也在变化,老一辈还守着出租车,年轻人尝试网约车平台,但市场蛋糕没变大,只是多了条切糕刀。

再看运营策略。巡游车和网约车,看似都是人车合一,实则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大不同。巡游车“旱涝保收”——牌照、租金、长年异地考核、突检,人做得了,事顶得住,小城市覆盖快。大半出租车是公司化,司机资源稳,调配方便。而网约车平台化,司机全靠自发上线,订单分发看后台神经蠕动,平台用算法调节热力图,司机只能靠熬夜拼体力搏运气。打工嘛,天生带点赌博气质,可惜这年头赔率不高。

司机这头,心态变迁更直接。老出租车司机脑袋里有“跑路”二字,早出晚归是本能。网约车司机很多还在试水,想着这份活不会干一辈子。身体是革命本钱,但现实是革命没钱。曾经以为拼智能手机、拼出车时间就能跑出黄金——后来明白,只有极少数人能赢,剩下的只剩“过劳肥”和“过劳瘦”。

再幽默一点说,现在的网约车平台和寒冬钓鱼没什么区别,“诱饵多得很,上钩的越来越少”,但冰面还在裂开。大家相信新平台总会有新故事。结果,在攀枝花这种城市,故事还没到高潮,剧终字幕已经开始滚动。

且不要把归因简单成平台作恶。数据摆在面前,是整个市场“局部过度供给”的结构性难题。城市规模、人口结构、经济背景、消费习惯、地理气候,全都控着网约车订单的脉搏。出租车不是没危机感,司机们也在换挡低头,深知明天可能就轮到自己被数据推下牌桌。

至于官方的忠告“不要盲目进入、请谨慎决策”,倒也不是危言耸听。其实每一份报告的末尾,都藏着数千个“反悔者”的心声。多一份清醒,少一场“黄粱梦”。

最后,回到攀枝花的街头清晨。巡游车司机不能高枕无忧,网约车司机也无需过度自怜。生活本就是一场概率和耐力的较量,选择什么车道,是赌运气,也是赌判断力。我只是路过,看见他们困在流量与现实的夹缝间喘息。下一个订单,会不会烫手?或许,你愿意为城市出行付出多高的代价,决定了这个市场会不会有温度——而不是靠流量热度发盆虚汗。

你认为,网约车终局究竟在“供需自洽”,还是无止境的“卷到坟头”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