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名叫AH4的超轻型榴弹炮,刚在珠海航展上甫一亮相,立刻成了装备圈的流量担当。
那种气势,跟美国“贵族炮”M777比起来丝毫不落下风。
不少“吃瓜群众”感叹,中国军工这波可以啊,终于把国外顶流火炮的大招用起来了。
但这里还有一桩谜案,吊诡得很:国内居然没安排自己用,反而把这货当作外贸拳头产品优先送去中东卖给石油王爷。
怪不怪,有点意思吧?
外人乍一看,或许会觉得这是“中国武器是便宜又低端”的刻板印象作祟,殊不知这次中国厂商反倒把高端产品高价外销出去。
光这一点,已经把传统认知啪啪打脸。
但话说回来,明明已经做出性能贼猛的新炮,为啥自己不先用?
别光高兴,也得先琢磨个明白。
是真的太贵买不起,还是另有隐情,里面还没讲完。
聊火炮,不光是比谁家炮弹口径厚谁家射程远。
实际决定装备命运的,是它是不是合群、是不是跟整体作战体系对路。
国内用惯了集团军炮兵旅的PLZ05自行炮,那货有立楔式炮闩、有钢制药筒,全套用下来自带一身硬汉范。
实话说,国产PLZ05的身管压制火力早成部队的家底儿了。
而AH4立项时压根是冲着出口市场去设计,为了投靠北约那套155毫米弹药,采用了一堆并不适合本地战法的技术,比如螺式加闭气环炮闩、模块化装药啥的。
听不懂?
简单说,就是进了一套“洋气”门道。
也正因如此,AH4本质上是外贸产品。
你要是追究细节,发现不光炮闩结构不同,连装药方式都跟主力完全不搭边。
国内的炮兵旅喜欢的是快速开闩、一次性装弹的效率。
金属药筒虽然重,但刚性好、安全性高。
而北约那套,讲究灵活可调的模块化装药,方便搬运,还能提升射速。
问题也来了,模块化装药虽然炫酷,价格却忒高昂,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没金属药筒好使。
这不是娱乐圈选流量,不是一堆新词糊弄粉丝。
真正打仗讲究的是“稳准狠”——哪怕装药贵点,也要能够承受连续打击。
万一持续发射时衬得炮膛过热,模块化装药还可能自燃,敢情一炮不小心,自己把自己炸了,尴尬得很。
所以国内部队“嫌弃”,不是没道理。
谁会拿自己脑袋去冒险?
这里再加一杠,钢制药筒的技术咱是国际独一份。
不光自家用,连出口型PLZ52都能兼容设计。
市面上两种装药方式都有,但国内主流还是钢制焊接药筒。
理由很直白:便宜、安全,还能量产,哪有往高价路上跑的必要?
再说炮管倍径。
国内155毫米弹全是按52倍径炮来设计的,射程和火力都优于国际同类。
可AH4是39倍径,这点一对比,内弹道参数与主流产线都不搭。
别以为炮弹口径一样就能通用,那是萌新才会想的事。
真要让同口径弹药分两套体系运转,后勤脑阔都炸了。
想想军营里大半夜换弹药,谁还觉得这主意靠谱?
这下你明白,为啥AH4卖给外人而不转内销,本质其实是兼容性和火力体系不合群。
有人也许会琢磨,调整下参数啊,国内再仿个版本呗。
道理听起来不错。
但现实却挺打脸。
合成旅炮兵营主打122毫米榴弹炮的“全家桶”。
重型营是PLZ-07,中型营是PLL-09,轻型营则用PLC-09。
这些都是围着PL96A那一套转,不但火力猛,射程适中,而且携弹多、机动性超强。
说白了,同级别里苏联D-30给西方105毫米炮都能打到喊爹,咱的PL96A如法炮制,战场口碑自带buff。
到这儿,AH4即使能把射程飙到38公里,又咋地?
实际用得上的纵深很有限。
席地而坐的任务都够干了,谁还要多出来十几公里的火力外挂?
且122炮还能火箭弹连发“超远打击”,弹药种类、库存都亲民得一批。
更多射程纯属摆设,真正用手的不傻。
至于重量。
AH4自称“减肥达人”,最轻也3700公斤,硬是比PL96A全重还重。
更可怕的是,今天PL96A要是也玩瘦身,抄抄AH4的招法能瘦到1500公斤。
这下,AH4最后点优势都打水漂了。
性能比性价比,杀伤力比存量,怎么比都不是一条路。
别说部队会不会买账,厂家自己都必须掂量掂量——这买卖不划算。
说到价格,一门AH4炒到500万美元靠上,简直是给中东土豪量身定做的奢侈品。
你没搞错吧,买一门炮顶得上一辆高配特斯拉,谁会花这个冤枉钱?
PL96A一整家族,便宜量大,还能快生产。
部队留着海量库存弹药,轻易不会另起炉灶。
啥叫“经济适用”?
一对比你就知道,炮弹如饭碗,炮管如菜刀。
你不可能为了新的厨房,把全家老饭盆都扔了吧?
现实就是这么无情。
有人还不死心,说轻型山地步兵、空突旅、特战旅这种小众单位是不是能用得上?
直升机能吊AH4打机动战呗。
这看起来花里胡哨,但实际上国内直升机保有量有限,“黑鹰”“直-20”载重也就那水准。
你要看美国人怎么操作,美军要空运M777,得上CH-47“支奴干”那种重型机,连大部分装弹和人员都得分开运。
拍照摆拍可以,真到战场那都是严格载重核算,谁敢多吊一盘炮弹?
飞机没剩余功率你还想操作湍流?
现实里也许炮都送上高地了,人也分批到,结果一轮炮弹用完就得等补给,拖延战术时间。
敌方发现你炮位置,一轮反击下来,谁给你机会等着慢慢起飞撤走?
更何况,炮阵地要求平整,直升机还得悬停挂钩,全部过程都赤裸裸暴露给对方反炮兵雷达。
这脱离实际的理想作战想象,其实在很现实的条件下破灭。
美军自己都清楚,玩直升机吊炮不是常态,真用场上还是靠卡车拖。
当年越战、伊拉克各种空运炮火,更多是欺负对手没有反击能力。
真遇上稍微像样的军力,打炮一分钟急促射、马上换阵地才是硬规则。
球场不是舞台,谁还去搞长期演习姿势?
中国部队走的是集约化路子。
讲究机动灵活,射速高,后勤效率要快。
一门高价外贸炮,合成旅再小众也难成气候。
即便坐地为王的山猫车,承载大口径迫击炮都比AH4适应性高。
你说轻量化122炮要是研发落地,AH4连最后一口饭碗都端不住。
到头来,你只剩一个难题,谁愿意掏高价买个花架子,图一时新鲜?
归根到底,AH4彰显的,是中国军工攻克前沿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的自信。
中东油国的土豪兵马,压根不是在意火力和精度,他们看重的是高自动化、长射程、酷炫装备。
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数字,真买装备更在乎有没有电动空调、有没有足够续航,战场上能不能远远地把对手炸如粉末。
什么“王爷兵”,操作起来还真是处处讲究舒适。
国内不买账,是因为自用体系高度成熟,火力链条环环紧扣,标准弹药、装备协作都讲求“性价比”。
自家不用,反给土豪朋友添砖加瓦。
有时,军工输出也很像高档商品营销,谁出得起钱,谁就能享受顶级方案。
哪怕同类型炮架被自己部队冷落,依然能在国际市场上烧出不俗成绩。
这道檀香炉,看的不是烟火,而是背后的产业逻辑。
中国装备不再是廉价代名词,已经在国际舞台上秀出了自己的高端姿态。
就像《大腕》里那句“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用在装备出口上,莫名贴切。
榴弹炮出口转内销?
看似诱人,实则不靠谱。
技术路径、后勤体系、战术标准多头不合,追求短板要慎重。
哪怕炮管更轻、射程更远、自动化更高,终究不能掩盖那句大实话:适合自己才是真的好。
500万美元一门,被土豪买走也许是极致光彩。
国内炮兵们没有心动,是因为算的是装备全周期账单,不光看表面。
话讲到这儿,觉得有点意思了吧?
你觉得,未来国产火炮还有可能玩“出口转自用”这套路吗?
或者你还有更犀利的观点?
评论区畅聊,期待你的神回复。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当拜仁前锋穆勒眯着眼睛打量那个身穿奥克兰城队服的黄皮肤小个子时,卡塔尔球场的聚光...
朱雨玲夺冠被骂炒作?郭焱一句话引粉丝互撕,孙颖莎无辜躺枪 拉斯维加斯的乒乓球台上...
55岁的牛蓉,在NBA中场秀的聚光灯下表演了整整30年。她踩着独轮车,在高空稳稳...
兄弟姐妹们,我又来啦!最近听说好多书迷朋友们都苦于无法找到好的书陪伴,同样作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