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想象吗?10万日军围住一座小城,只守着区区8000中国兵,却愣是没能啃下来,反而赔进去2万多人,灰头土脸逃走。听上去像电视剧里的剧情吧?可这不是编的,这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那就是常德会战。
我第一次翻到这段历史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单纯的一场攻防战?它更像一场公开的“期末大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必须交出一份像样的答卷。
世界风暴中的常德
1943年底,全球战局已经开始翻转: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下台,欧洲战场风向突变;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打崩德国第六集团军,纳粹的锐气被彻底磨平;
美国人在太平洋开辟大规模反攻,日本海军不再无敌。
就在这关键档口,开罗会议召开,蒋介石和罗斯福、丘吉尔面对面坐下。蒋的诉求很直接:你们别光嘴上说中国是“四强”,得让我拿得出手的战绩。可是英美的心思很微妙——“中国行不行啊?不会掉链子吧?”
于是常德就成了那张必须亮出来的答卷。它不只是守一座城,而是要让世界相信:中国能抗得住,能拖得住,能撑得起反法西斯战线。
日本的算盘与横山勇的赌局
反过来看日本人。常德在湖南,背靠洞庭湖,往西就是重庆大后方。这地方粮食多,又能卡住通往西南的要道,打下来一箭双雕。
指挥这场战役的是横山勇——日军第11军司令,出了名的“蛮干型”。他集结了五个师团,约10万人,打算一口吞下常德,手法很简单:三路合击,形成“铁钳”。
北线从十门正面猛攻;
中路突击直插我军腹地;
东面横渡洞庭湖,准备侧击。
这算盘打得很响,可惜开局就出幺蛾子:国军意外缴获了日军的作战图纸,敌军计划一览无余。本来这是天赐良机,结果呢?因为内部指挥失误,有的部队提前撤退,把友军硬生生卖给了鬼子。
这一段让我心里直冒火——不是日本人厉害,而是我们自己先露了破绽,眼睁睁看着第73军在十门被吞掉。战略错误,比敌人更致命。
血肉筑成的绞肉机
常德城的守军是第74军57师,约8000人,外号“虎贲师”。师长余程万是个打防御战的老手,他把常德改造成堡垒:城墙里埋火力点,家家户户的墙打通,准备街巷肉搏。
11月24日,日军发动总攻。炮火轰得整座城市像末日,炸塌的缺口就用人命去堵。日本人攻入一条街后,我们的敢死队便于夜间摸回去。常德,成了真正的“人间绞肉机”。
更让人愤怒的是,鬼子居然用毒气弹。很多战士活生生中毒倒下。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余程万还拿起电台,替美军战机做地面引导,把日军一个大队长指挥部直接炸没。那一刻,我读到的时候差点笑出声——痛快!这是血里打出来的解气。
可现实太残酷,战到最后,8000人只剩下三百多人能喘气。余程万发出绝笔电报:“弹尽粮绝,死守至此。”随后带残部突围。留下来的团长柴意新,硬是带着弟兄打到最后一人。
你以为这里就是终点?不,这只是反转的前奏。
日军被反包围
16天的死守,余程万用血拖住了10万日军。就是这16天,中国的援军终于赶到。
蒋介石于开罗获悉常德岌岌可危,近乎下达死令:第十军务必于29日前抵达常德!军长方先觉咬牙带兵硬冲,把日军主力扯开,自己却壮烈牺牲。
随后,王耀武、李玉堂等部队十几万大军赶到,形成反包围。日本人方才于城中插旗欢庆,转瞬之间却发觉自身沦为“釜中之饺”。横山勇这下慌了,战报里哭诉“减员严重”,最后不得不申请撤退。
他们不是光输了一场战斗,而是丢尽了脸:常德没守住几天,几十公里外就被中国军队一路追着打,死伤两万多,连尸体都顾不上收,狼狈逃窜。
写进民族脊梁的答卷
这仗到底值不值?有人会说,8000人几乎全没了,算不算失败?但换个角度:他们用命把国运拖住了,把国际舆论拖稳了。
当胜利旗帜再次插上常德时,竟走出三百多名幸存士兵,他们衣衫褴褛,眼神却比火还亮。那一刻我想明白了:战争的价值不是看谁活着走出,而是看谁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的尊严。
所以常德不是神剧,而是血淋淋的史诗。许国章、彭世亮、孙明瑾、柴意新……这些名字,绝非是毫无温度的碑文,而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没有死去,而是化作精神的灯塔。
常德会战给我的震撼,不止在于血战本身,而是让我想到: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不是嘴上喊口号,而是有人愿意为它守到底。
现代社会我们也一样,很多时候压力扑面而来,环境像洪水一样想把人冲垮。我们能否像余程万那样,哪怕只剩三百人,也要坚守最后一块阵地呢?
历史告诉我们:守得住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参考信息源:
《常德会战史实资料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唐浩明:《血战常德》,岳麓书社;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国防大学出版社。
当拜仁前锋穆勒眯着眼睛打量那个身穿奥克兰城队服的黄皮肤小个子时,卡塔尔球场的聚光...
朱雨玲夺冠被骂炒作?郭焱一句话引粉丝互撕,孙颖莎无辜躺枪 拉斯维加斯的乒乓球台上...
55岁的牛蓉,在NBA中场秀的聚光灯下表演了整整30年。她踩着独轮车,在高空稳稳...
兄弟姐妹们,我又来啦!最近听说好多书迷朋友们都苦于无法找到好的书陪伴,同样作为老...